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书评不仅仅是批评

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作者为马勇先生。



封面为最新一期



最近一些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尤其是由于其在建立过程中的漏洞及规则上的不完善,中国学术界的浮躁情绪长时期得不到化解,文化垃圾确实出现了不少。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对此深恶痛绝,不断著文抨击。但实在说来收效甚微。何以故?

《中国儒学三千年:3000年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密码》


愚以为对这种现象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看,一是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冲破过去一段相当长时期的文化专制主义的高压,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剧增,文化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实际上处于一种“短缺经济”的状态,文化产品供不应求,文化垃圾必然出现,粗制滥造的东西照样可以卖得出去。但是,随着这几年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已由最初的不加选择变成理智性的选择,从而为文化产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术界的浮躁情绪必将得到化解,文化垃圾可望减少。

二是怎样看待那些打着学术的旗号,进行粗制滥造的作品。这里面情况显然很复杂,但至少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些学者因一时的冲动或困境,轻易接受策划者的安排,临时拼凑一些“学术著作”,或为职称,或为钱。作品不是来自自己的深入研究,轻则看不到什么真知卓见,重则沦为抄袭行为,这种情况已屡见不鲜。对这种情况,给予揭露与批评,既教育了作者,也使更多的学者知道自重,知道怎样爱惜自己的羽毛。

《激荡:晚清二十年》


另一种情况则是,一些作者东拼西凑的作品居然能够招摇过市,居然也有极好的市场业绩,这除了说明我们的文化市场尚有空间外,更说明我们的一些出版、杂志社的编辑们的水平实在不敢令人恭维,说明那些打着学者招牌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学者,他们尚不具备从事学术的起码常识。对这些人及这些作品,真正的学人大可弃之不理,并不值得为之“上火”,因为这些东西尽管一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市场销路,但对于学术的进步与发展却毫无助益。

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学术界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就,仅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为例,最近20年的进展,不仅是过去几十年所不可比拟的,而且在学术方法、学术手段以及学术规则等方面都极大地缩小了我们与国际学术界之间的距离,优秀学术著作不断涌现,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专题、许多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几乎都已有了一些优秀专家、优秀著作。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的学术批评界仅仅看到了那些文化垃圾,而无视这些优秀的成果。因此我要说或要呼吁的是诸如我们的《近代史研究》这样的大刊物,能否有意识地集中一批专家,让出一点版面,组织一批对这些优秀作品所进行的有份量的评论,而不是仅仅为了那些“轰动效应”着意于“打假”式的批评。所以我要说,书评,不仅仅是批评。

《青梅煮酒论英雄:马勇评近代史人物》


作者简介 

马勇,195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中国儒学三千年:3000年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密码》《青梅煮酒论英雄:马勇评近代史人物》《激荡:晚清二十年》等。


相关链接:

「观点」拒绝捧场应景式书评

「观点」专家应当写书评

「观点」书评是繁荣史学的有效手段


往期推荐

观点

专家应当写书评

数迹

C刊公号热文——法学(二季度)

刊界

省级党报理论版块简况(二)

智汇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就《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方圆

一图读懂《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

书简

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中的学术智慧

撷英

高被引期刊公号热文(5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编辑部出品


● 声明

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持图文完整,并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二维码、作者,谢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